服务热线
13008403280
21.8万获赞3.2万粉丝131关注
认证: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简介:喜欢考古和历史!
喜欢用文字分享有趣的故事!
627年,也是贞观元年,一个盛世开始的年份,陕西凤翔府的一个老人在陈仓山放羊时,无意间发现了十面外形似鼓、上面刻满奇异符号的大石头,被誉为“中华第一古物”的镇国之宝就这样被发现了。
可是在当时,并没有人认识到它的价值。当地人看着这些外形奇特的石头、笔法奇异的古怪符号,心里直犯嘀咕,久而久之,被十里八乡的老百姓当成了“天赐神物”焚香跪拜。
一时间,陈仓山变的热闹起来,千里之外的文人墨客也纷纷慕名而来,文化人当然知道这些符号是一种文字,但也无人能识,于是拓下石头上的文字,寻便名师大家,以期能解开谜底,更有甚者,一些富商悬赏“一字千金”,但都没有结果。借着这阵东风,陈仓石鼓声名大震,变得神乎其神。
100多年后,安史之乱爆发,还是太子的唐肃宗逃难路过此地,为避免这些神物落入叛军手中,命人仓促掩埋,对外宣称“毁灭”。
几年后,动乱平定,担任国子祭酒的郑余庆,相当于教育部、文化部的头头,命人将陈仓石鼓重新挖出,安置于当地孔庙中,但令人遗憾的是,十面石鼓只找到了九面,丢失的那面就是后来轰动天下、也引来无数学术争议的作原石鼓。
唐末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陈仓石鼓也未能幸免于难,凤翔孔庙在战火中被焚毁,藏于庙内的九面石鼓被人盗掘一空,再次遁迹于草莽江湖之中。
大宋王朝建立后,到宋仁宗时期,国家再次迎来兴盛时刻,颇爱文化艺术的宋仁宗,以高官厚禄相许,命天下人寻找陈仓石鼓的下落。
由此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被后世称为“历史上第一个文物造假工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
司马池时任凤翔知府,近水楼台先得月,几经周折,在民间找到了失踪上百年的九面石鼓,但他为了讨好帝王,觉得干就要干的十全十美,于是令人仿制了一面石鼓,谎称在安史之乱中丢失的作原石鼓也一起找到了,命人将十面石鼓送到京师汴梁。
谁知宋仁宗也是个文物鉴定专家,一眼看穿了这个仿制品,偷鸡不成蚀把米,司马池为此差点丢了性命。
不管怎样,九面石鼓重见天日,作原石鼓也因经历造假风波,更是名动天下,上至君王,下到小老百姓,无人不知,引发了一场寻找作原石鼓的热潮。
1052年,金石收藏家向传师偶然得到一份新的石鼓文拓本,研究后惊奇的发现竟是“作原石鼓”的拓本,经多方探查,线索指向了关中的太氏家族,唯恐夜长梦多,向传师当即前往关中寻宝。
当向传师找到太氏所在的村庄后,却得到了一个噩耗,早在半年前,太氏一家全部死于瘟疫,官府为防止瘟疫蔓延,一把火烧了太氏的房子。
身心疲惫的向传师失落至极,已近黄昏,他在附近找了一人家投宿。隔日清晨,被后院的嘈杂声吵醒,他来到后院看到主人家正在磨刀,但所用的磨刀石却令向传师一惊,有几分石鼓样貌,走进一看,上面的文字依稀可辨,没错,这就是让几朝几代人魂牵梦绕的作原石鼓。
作原石鼓此时已面目全非,中间被村民挖出一个大坑,用来捣米,上沿被用来磨刀,文字更是毁去大半,仅余四行。但终归是找到了,当天即启程送往京师,十面石鼓分离近300年后终于团聚在京师太学。
向传师也因此得到了朝廷的重赏,但对他来说,最珍贵的奖赏是一整套石鼓文拓本。
到了宋徽宗时期,自诩为“天下第一学士”的宋徽宗,不但将石鼓搬进了保和殿朝夕相伴,还突发奇想,下令工匠在文字槽缝之间填注黄金,为十面石鼓塑造金身。
靖康之变,金兵攻破汴梁,将皇宫内的金银宝物劫掠一空,石鼓因其塑了金身,也被金兵视为宝贝,用车运走。每面石鼓重达一吨,实在不好运,路过燕京时,金兵将填注的黄金扣取,石鼓弃于荒野,和买椟还珠的楚人一样。
元朝建立后,有重复着前朝寻宝的故事,之后将十面石鼓安置于京城孔庙之中,明清两朝再未离开过。抗战开始后,十面石鼓又开始了颠沛流离的迁徙之路,先是南迁南京,南京沦陷,又迁往重庆,直到抗战胜利后,又重新回到了北京故宫。
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大量国宝被蒋介石运走,值得庆幸的是,因为十面石鼓太重了,无法保证飞机的安全飞行,最终被留在机场,现保存于故宫博物院,不但是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还是我们的九大镇国之宝之一。
经考证,陈仓石鼓是先秦时代秦襄公时期的古物,秦襄公这个人不简单,护送平王东迁,周平王将周朝兴起的岐山之地赐给了秦国,以功封诸侯,从此,秦人东进关中,饮马黄河,逐鹿中原。
和青铜器一样,陈仓石鼓真正的价值在于上面的文字,每面石鼓上都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一段关于秦国历代先王不为人知的历史,其上文字为大篆向小篆过度的文字,也是象形文字向方块字演化的文字,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被称为大秦帝国的东方红。
陈仓石鼓自发现以来,颠沛流离的命运和我们这个民族所经历的苦难紧紧相连,乱世颠沛流离,盛世安享太平,我们芸芸众生的命运在跌宕起伏的历史潮汐中有何尝不是这样。
租房|二手|招聘|征婚|宠物
寻人|活动|转让|家政|商机
◀微信关注后发现宝藏